參考資料(另開新視窗)
這份問答集由國發會彙整。關於數位分項的問題,可以在 PDIS 小組建置的 https://wiselike.tw/#/user/audreyt 提出,我們會彙整到新版問答集裡,提問者也會收到通知。
寫在前面(唐鳳)
過去半年來,持續跟院內與院外的朋友討論「數位國家·創新經濟(DIGI⁺)」發展方案,包括資通安全、數位平權、內容開放、服務共通、人機協作等等,是幾項大家一致認同且認為重要,必須在計畫推動過程中予以落實的目標。
不過,在實現上述前瞻的願景之前,必須要先落實相對應的基礎建設,才能穩健踏實,不致流於空談。基於這樣的思考脈絡,也才有了前瞻基礎建設—數位建設的緣起。
🔢 會有這份問答集,也是因為對於前瞻基礎建設,各界朋友或有些許疑惑。我個人的觀察是:我們在院的層級協調各個部會計畫的時候,當然有一定的判準,但是我們之前確實比較不習慣,在政策形成的最初期,就先公布這些判準,並以此跟大家進行溝通。
我們比較習慣的是,當整體計畫的大方向及預算都核定且通過,在各子計畫開始執行前,或執行初期,再來啟動相關的評估及審議,與在這一個子計畫裡面的利益關係人進行討論。
🔎 為什麼是這樣?因為在每一個子計畫裡面,是相對聚焦的情況,利益關係方彼此較為熟悉,要實現透明、擴大參與,在技術上是比較容易的。相較之下,當我們把焦距拉開,把綠數水道鄉全部加起來放在一起檢視的時候,依據現有的經驗、能力與人力,目前在院的層級,確實還沒有辦法實現,從擴大再回到收斂的完整過程。
當然,這次的經驗,將成為我們接下來精進的重點。我們希望把「政府的頻寬」升級,讓我們在決策的時候,可以更多使用一些數位化及互動式的模型,讓我們可以更容易的公開手邊的訊息,討論的紀錄也可以更快的分享出去,讓各界一起參與決策。
🍲 我明白只有建立在透明的基礎上,以及在專業公民參與工作者的協助下,未來真正的先期參與才有可能;但是,當我們還沒有數位作業環境的時候,在計畫形成前的最先期參與,目前仍然相當困難,希望大家在監督鞭策之餘,也能給予一點包容與理解。